在基础教育阶段融入本土文化教育已成为当代英语教学的重要趋势。安徽省作为文化大省,其独特的徽派建筑、黄梅戏曲、文房四宝等文化元素,为三年级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根据人教版三年级英语教材要求,学生需掌握"介绍家乡"的基础表达能力。本文将从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文化转化三个维度,探讨如何引导三年级学生用英语介绍安徽文化。
课程设计的文化锚点
人教版三年级英语教材以"颜色""家庭""数字"等生活主题构建单元框架,这为安徽文化元素融入提供了天然接口。如第五单元"The colourful world"可结合徽州建筑的马头墙色彩,引导学生用"white walls, black tiles"描述建筑特色。教材中"项目式学习"的设计理念,正契合制作安徽文化主题手抄报的需求,学生可运用新学的颜色词汇绘制黄山四季景色。
在词汇教学中,可将"inkstone(砚台)""Huizhou cuisine(徽菜)"等文化专有名词融入拓展环节。蚌埠第三实验学校的教学案例显示,通过创设"给外国笔友写信"的语境,学生能自然运用"I like Huangshan Mountain. It has pine trees and sea of clouds."等句式。这种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的设计,既符合课标要求,又实现文化浸润。
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体演教学法在安徽高校英语课程中的成功应用,为小学阶段文化教学提供启示。教师可设计"文房四宝体验角",让学生在触摸宣纸、研磨徽墨的过程中学习"brush(毛笔)""ink stick(墨锭)"等词汇。合肥撮镇中学的节日文化教学案例表明,将感恩节教学与中国重阳节对比,能有效提升文化辨识能力。
数字化手段的运用可突破地域限制。通过AR技术重现徽商古道场景,学生用"This is ancient trading road."进行描述,使历史场景转化为语言实践场域。蚌埠新城滨湖学校开发的"数字文化图谱",将黄山、九华山等景点制作成交互式电子书,实现文化认知与语言学习的深度融合。
文化转化的认知建构
在语言转化过程中需注意文化意象的适配性。如将"粉墙黛瓦"译为"white walls and black tiles"虽保留视觉特征,却可能丢失建筑美学内涵。安徽师范大学的课程思政案例提示,可通过"These walls are like paper, telling ancient stories."等拟人化表达弥补文化损耗。对于"黄梅戏"这类特有名词,采用"huangmei opera (a Chinese opera style from Anhui)"的译注方式更利于理解。
在句法层面,应遵循教材设定的"主谓宾"基础结构。如介绍徽州古城可简化为:"Huizhou Ancient City has old houses. People here make inkstones."蚌埠市教研员顾琼提出的"问题链教学法",通过"Where is it? What's special?"等递进式提问,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表达逻辑。这种结构化训练,使文化输出既具准确性又富童趣。
将安徽文化融入三年级英语教学,是落实英语课程思政要求的重要实践。当前已形成教材改编、教法创新、资源开发等系统化路径,但在文化意象的儿童化转译、方言元素的适度融入等方面仍需深化研究。建议未来开发AR方言文化地图等数字资源,建立"皖文化英语语料库",并加强师资的本土文化培训。通过持续探索,使英语课堂成为传承安徽文化的新载体,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具乡土情怀的新时代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