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十六讲》作为赵书峰教授的学术力作,系统梳理了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发展、核心理论与研究方法。倡导研究民族音乐学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结合该书内容及相关学术背景展开分析:
一、学科价值:构建音乐与文化的综合研究框架
民族音乐学以“音乐即文化”为核心理念,强调音乐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赵书峰在书中指出,民族音乐学通过跨学科视角(如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揭示音乐与族群认同、仪式实践、权力关系的深层关联。例如,梅里亚姆提出的“三维理论模式”(音乐概念、行为、声音的互动)为分析音乐现象提供了系统性框架,而赖斯的“历史-社会-个人”三维模型则进一步拓展了动态研究维度。这种理论建构不仅深化了对音乐本体的理解,还推动了音乐研究从“本体分析”向“文化阐释”的转型。
二、实践意义: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的需求
随着全球化加速,许多传统音乐文化面临消亡危机。赵书峰在书中以瑶族婚俗音乐、满族“吵子会”等案例为例,强调民族音乐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对记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价值。例如,通过“影像音乐民族志”技术,研究者可以动态记录音乐表演的语境与身体实践,为文化重建提供依据。曹本冶教授在仪式音乐研究中提出的“本土化”方法论,也为中国学者探索传统音乐的现代转型提供了路径。
三、学术反思: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学科局限
民族音乐学起源于欧洲的“比较音乐学”,早期研究常带有殖民视角。赵书峰在书中呼吁“去西方化”,主张立足中国本土经验构建研究范式。例如,吕骥提出的“从人民的生活与情感出发研究音乐”,以及王光祈引入的“东西乐制比较”方法,均体现了中国学者对学科本土化的探索。这种反思性研究不仅挑战了西方理论霸权,还推动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国际化对话。
四、方法论创新:多学科融合与历史维度拓展
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强调“田野调查+文献分析”的结合。赵书峰在书中专章探讨“历史民族音乐学”,主张通过口述史、仪式文本、考古材料等多重证据链重构音乐史。例如,谢勒梅提出的“历史民族音乐学”概念,强调以活态音乐实践反推历史变迁,而中国学者对瑶族“盘王节”音乐身份的研究,则展示了历史与现实的互动如何塑造文化认同。这种历时性与共时性结合的方法,弥补了传统音乐史研究的不足。
五、社会功能:促进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流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揭示音乐在族群边界、国家认同中的角色。例如,赵书峰对湘桂边界平地瑶音乐的研究表明,音乐是族群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而梅里亚姆提出的“音乐作为人类行为”理论,则强调音乐在维系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音乐学通过分析音乐与“路文化”(如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互动,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十六讲》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回答了“为何倡导研究民族音乐学”的核心问题:它不仅是学术理论的创新,更是文化保护、社会反思与跨学科融合的实践需求。在全球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的今天,民族音乐学以其独特的学科视角,为理解音乐的人文价值、推动传统文化现代转型提供了关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