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的四月,开封以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再次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城市魅力。2025年清明文化节期间,开封通过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不仅重现了《清明上河图》中“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盛景,更以文化为纽带,在招商引资与人才储备上实现双突破。清明上河园作为文化节的核心载体,既承载着非遗活化的使命,也通过大规模招聘为文旅产业注入新鲜血液。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正推动开封向高品质文旅强市迈进。
文化节庆驱动产业升级
清明文化节已成为开封招商引资的黄金窗口。自2009年创办以来,这一节庆通过“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吸引了一批重大项目落地。2025年清明文化节期间,顺河回族区在开幕式当天即完成5个项目的“云签约”,总投资额达26亿元,涵盖循环经济、新型材料、电力设备等领域。这一成果背后,是开封市以产业链思维构建的招商体系——通过梳理7大制造业集群的10条产业链,建立“四库三单”“两图一表”等精准招商工具,将文化节的流量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增量。
文化招商的创新模式更成为亮点。清明文化节期间,非遗市集、民乐展演等文化活动与经贸推介深度结合,例如通过“汴京宋室风筝”“朱仙镇木版年画”等非遗项目的沉浸式展示,吸引投资方关注传统文化产业链的延伸价值。数据显示,2023年开封签约的607个项目中,制造业占比75.6%,包括国电投新能源产业园、酸辣粉产业园等具有文化附加值的项目。这种将文化IP转化为产业动能的策略,使开封在河南省“三个一批”签约活动中稳居前列。
人才储备激活文旅生态
作为国家5A级景区的清明上河园,在2025年启动了近年来最大规模的招聘计划。从售票员、检票员到管理培训生,岗位覆盖服务、技术、管理三大领域,折射出文旅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例如讲解员岗位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且具备导游资格证,薪酬体系采用“基础工资+绩效+提成”模式,旨在提升游客体验的专业性;而管理培训生计划则面向旅游管理、新媒体技术等专业毕业生,为其定制管理岗培养路径,凸显景区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布局。
人才战略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岗位设计上,更反映在福利体系的重构。清明上河园为员工提供五险一金、年终奖、免费工作餐等基础保障的增设健身房、瑜伽室等健康设施,并通过“生日惊喜”“免费旅游”等情感化福利增强归属感。这种“硬待遇+软环境”的组合拳,使景区在2024-2025年招聘季吸引超千份简历,为服务质量提升奠定基础。
政策创新构筑发展基石
开封市在政策层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招商引资与人才引进提供制度保障。新修订的《开封市开放兴市暨招商引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将产业链招商成效纳入政绩考核,并对引进重大项目的中介机构给予奖励。在清明文化节期间推行的“云签约”模式,更是疫情期间探索出的成熟机制延续——2020年即通过线上招商完成签约任务的85%,这种数字化工具的常态化运用,显著提升了招商效率。
人才政策方面,开封市出台的《促进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明确设立“招商特殊贡献奖”,并将文旅人才纳入“双招双引”体系。清明上河园与本地高校合作建立的顶岗实习机制,通过“豫荐未来 职引启航”等项目输送实习生,实现了产教融合的闭环。这些政策创新,使开封在2023年实现省外资金到位775.5亿元,同比增长9.39%。
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共振
文旅融合带来的经济效益在2025年清明假期得到集中爆发。数据显示,开封累计接待游客298.36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17.22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26.21%和36.48%。清明上河园与万岁山武侠城更包揽河南省景区收入冠亚军,其中《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带动门票订单增长25%。这种增长不仅源于游客量的提升,更得益于人均消费结构的优化——非遗市集、剧本杀等二次消费项目贡献了38%的收入增量。
社会效益层面,文化节成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试验场。通过“百名NPC穿越大宋”“五灵寻禅实景剧本游”等沉浸式体验,年轻群体对清明文化的认知度提升62%。景区招聘中设置的“后勤保障员”“水电工”等岗位,为本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占比达73%,实现了文化惠民与民生改善的双重目标。
文化基因解码城市未来
开封清明文化节的实践表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需要产业支撑与人才保障的双轮驱动。建议未来进一步深化“文化+科技”融合,例如利用AR技术复原《清明上河图》商贸场景,开发元宇宙文旅项目;同时完善人才梯度建设,增设文化遗产数字化、文旅IP运营等新兴岗位。当千年宋韵与现代经济共振,开封不仅书写了文旅融合的新范式,更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复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