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发祥地的中原腹地,《中原文化与旅游》期刊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学术研究与文旅实践的鸿沟。作为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管的省级学术期刊,其自创刊以来始终以“挖掘中原文化基因,服务现代文旅发展”为使命,通过刊载文化资源保护、非遗传承、文旅融合等领域的学术成果,成为学界与产业界的重要对话平台。据官网数据显示,该刊已被知网、维普、万方等主流数据库收录,年发文量超500篇,形成了覆盖政策研究、案例分析、理论创新的多元内容矩阵。
从学术定位来看,该刊突破了传统地域性刊物的局限。其栏目设置既包含“非遗传承”“人文地理”等文化研究专题,又涵盖“旅游管理”“生态旅游”等产业实践板块,体现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办刊理念。正如河南大学李明教授在文旅融合研究中所强调的:“中原文化的现代转化需要学术平台提供理论支撑”,而该刊正是通过搭建跨学科交流机制,推动着中原文化从历史资源向当代价值的转化。
二、多维立体的内容体系
在内容架构上,期刊展现出三大特色:一是研究领域的纵深化,二是实践导向的鲜明性,三是学术规范的严谨性。以2025年首期刊发的《岚县面塑非遗创新模式探究》为例,文章不仅梳理了技艺传承谱系,更结合文旅消费数据提出产业化路径,这种“理论+数据+方案”的三维研究范式,正体现了期刊倡导的学术风格。
栏目设置方面,“文旅融合”“传媒速递”等特色板块紧扣时代脉搏。特别是“智库观察”栏目,连续三年刊发河南省文旅厅政策解读系列,为地方决策提供参考。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官网已实现“在线投稿-专家评审-数据可视化”全流程数字化,审稿周期缩短至3个工作日,这种效率提升使期刊在同类刊物中保持竞争优势。
三、推动产业发展的实践价值
期刊的社会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术层面,更深度介入区域经济发展。2021年刊发的《河南文旅融合价值维新》专题,提出的“数字文旅”“考古经济”等概念,后被写入《河南省“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这种学术成果向政策转化的案例,印证了期刊作为智库平台的功能定位。
在实践指导层面,期刊构建了“学界-业界”双向赋能机制。如2025年春节档,期刊联合银基度假区开展的“非遗进景区”研究项目,使景区非遗产品销售额提升37%。这种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正是期刊“理论落地”宗旨的生动体现。龙门石窟研究院专家指出:“期刊搭建的交流平台,让文物活化研究找到了市场出口。”
四、数字化时代的创新探索
面对数字技术对学术传播的颠覆性变革,期刊官网已升级为多功能知识服务平台。除了常规的论文检索,更开发了“中原文化地图”GIS系统,集成287处文化遗产点的学术研究成果。这种空间数据与学术资源的融合,使文化研究突破文本局限,向可视化、交互式方向发展。
在传播方式上,期刊率先尝试短视频学术传播。其抖音官方账号制作的《三分钟读懂殷墟》系列,单条最高播放量达520万次,开创了学术成果大众化传播的新范式。这种创新不仅扩大了学术影响力,更使文化研究成果真正走入公众视野。
五、未来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取得显著成就,期刊仍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目前尚未进入SSCI等国际索引;二是青年学者占比仅38%,学术梯队建设需加强;三是知识付费模式尚未成熟,2024年数字内容营收仅占总收入12%。对此,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建议,可借鉴《旅游学刊》的国际化路径,增设英文摘要和跨国案例研究。
未来发展方向应聚焦三个维度:一是构建“文化基因库”,运用AI技术建立中原文化元素数据库;二是深化“政产学研媒”五位一体合作,如与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开展学术合作;三是探索元宇宙出版,开发VR论文阅读场景。正如期刊主编在2025年编委会上强调的:“学术期刊不仅要记录时代,更要引领变革。”
这篇论文通过五个维度系统剖析了《中原文化与旅游》期刊的学术价值与社会功能。研究表明,作为区域性学术平台,该刊成功实现了三大突破: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的有机衔接、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纸质媒体向数字生态的转型升级。建议未来应着力构建跨国学术网络,加强青年学者培育,探索文化数字资产开发路径。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期刊有望从地方知识载体升级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这需要持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