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郯城县归昌乡的田间地头,村民们自发组织的“孝善饺子宴”每月定期举办,老人们围坐共享天伦之乐的场景,成为当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缩影。作为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精神基因,孝善文化正以其独特的价值重构着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从商丘睢阳的孝善基金到德阳孝泉的德孝城建设,从潜山的孝善扶贫到小周镇的孝善教育,这场以传统重构现代文明的实践,正在重塑中国乡村的文化肌理,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深层动力。
价值引领:构建乡村治理新范式
孝善文化作为传统农耕文明的基石,在当代乡村振兴中展现出强大的价值整合功能。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将孝善文化纳入乡村文明建设体系,正是基于其“尊老敬老、感恩回报”的核心要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契合。在潜山市的实践中,通过建立“子女孝心+关心+社会爱心”三位一体保障机制,将家庭责任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使孝善文化成为化解空巢老人赡养难题的文化密钥。
这种重构在朱阳关镇河南村的实践中得到验证,通过“孝善文化节”表彰机制,将孝老敬亲从个体行为上升为集体价值认同,形成“引导、家庭为主、子女尽孝”的治理闭环。正如孝泉镇通过“小孝持家、中孝敬业、大孝爱国”的新三孝理念,成功实现传统家庭向社会公德延伸,证明孝善文化具有从微观家庭关系到宏观社会秩序的价值传导功能。
产业赋能:激活传统文化经济新动能
在四川省孝泉镇,沉睡千年的“涌泉跃鲤”传说正转化为年接待50万游客的文化IP。通过打造德孝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延祚寺、姜孝祠等20余个文旅载体,传统孝道故事与现代沉浸式体验深度融合,带动肉牛养殖、非遗美食等关联产业发展。这种“文化+”模式在2025松溉古镇孝亲文化节得到创造性发展,剧本杀、汉服巡游等新兴业态与传统祭祀活动交融,使古镇单日游客突破万人次,形成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良性循环。
更深层的产业变革发生在文化消费领域。国务院办公厅《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的银发经济培育计划,与孝善文化中的尊老传统形成战略呼应。商丘睢阳区创新的“饺子宴+助餐点”模式,既解决农村养老实际问题,又培育出老年助餐服务新业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这种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要素的实践,印证了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在当代乡村振兴中的现实意义。
乡风重塑:培育现代乡村文明新形态
在唐河县王庄村的图书馆里,每月举办的“孝善讲堂”正悄然改变着乡村价值生态。通过好媳妇讲评会、家风家训展示等创新形式,传统规范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明实践,使该村连续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这种文化浸润策略在小周镇呈现为立体化传播矩阵:从校园的“五分钟孝善故事”到孝善文化墙建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价值传导链。
更深层的文明变革体现在代际关系重构中。衙下集镇“孝善日”活动通过志愿服务介入空巢老人关怀,将单向度的赡养义务转化为双向情感联结。这种实践暗合吉登斯“结构二重性”理论,既传承传统孝道,又注入现代平等对话元素,使“厚养薄葬”新观念逐渐取代形式化孝道表演。当金昌市“公交婚车”取代奢华车队,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社会效益得以彰显——既降低婚嫁成本,又培育出文明简约新风尚。
机制创新:探索文化传承制度新路径
制度创新是孝善文化永续传承的关键。临河店镇构建的“1+N”孝善服务体系,通过孝善基金筹集、星级文明户评选等制度设计,将道德约束转化为可操作的治理规范。这种机制化探索在义马市狂口社区发展为“四级管理+榜样引领”模式,通过楼长制与“十佳孝星”评选的联动,实现文化治理与社区自治的深度融合。
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更需要创造性转化。金昌市打造的“小北宣讲”等60多期线上节目,使孝善文化传播突破时空限制;永昌县“草根宣讲团”将三中全会精神编成地方小调,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手段结合的可能性。这些创新实践回应了党的二十大关于“两个结合”的战略部署,为传统文化现代化提供制度范本。
走向文化自觉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郯城鹿乳奉亲的古老传说到当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孝善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揭示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的深层共鸣。当潜山的孝亲幸福墙与数字助老平台并存,当孝泉的德孝城与文创市集共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符号的现代演绎,更是中华文明基因的当代表达。未来的研究可深入探讨传统文化资本量化评估体系,建立文化价值转化的经济学模型。正如费孝通所言:“文化自觉的要义在于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的今天,激活传统文化的精神密码,正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乡村文明体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