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文化,简单来说就是“关于人、为了人、体现人”的文化集合。它既包含历史沉淀的智慧,也指向当下对人性尊严的关照。用通俗的大白话来解释,就是“让人活得更有温度”的文化。这种文化关注人的情感、价值与尊严,反对将人异化为工具或符号。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情与关怀,这正是人文精神的典型体现。
从历史维度看,人文文化始终是动态演进的。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欧洲文艺复兴的人性觉醒、晚明市民文学的兴起,本质上都是人文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表达。这些文化运动的核心都在于打破桎梏,回归对人本身的关注。当代人文文化则更注重在科技与商业浪潮中守护人的主体性,避免人被数据、算法或物质欲望所吞噬。
二、通俗大白话:人文文化传播的桥梁
要让人文文化真正“活”在普通人的生活中,离不开通俗化的语言表达。所谓“大白话”,就是用简单直白的语言传递深刻思想,如同邻里闲聊般自然。这种表达方式剥离了学术术语的壁垒,让文化从书斋走向市井。例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最初正是通过说书人的白话演绎才得以广泛传播。
通俗化并非低俗化。晚明商业出版的成功案例证明,白话小说既能承载忠义等核心价值观,又能通过生动的情节吸引大众。冯梦龙的“三言”系列,用市井故事探讨人性善恶,既满足了娱乐需求,又潜移默化传递了道德规范。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至今仍是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当代短视频平台上的文化科普内容,如“一分钟读懂《论语》”,也延续了这一传统。
三、历史与现实的交汇:通俗文化如何塑造人文精神
通俗文化对人文精神的塑造具有双重力量。从晚明《金瓶梅》对市井生活的真实刻画,到当代网络文学对青年困惑的反映,通俗文本始终在记录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这些作品看似“不登大雅之堂”,实则构建了鲜活的社会镜像。研究显示,明清白话小说中呈现的商人形象变迁,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价值观的转向。
在全球化语境下,通俗文化更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四川方言节目《谭谈交通》意外走红,正是因为其用本土化表达触动了人们对市井温情的共鸣。这种“接地气”的传播方式,比抽象的理论说教更能激发文化自信。学者指出,当年轻人通过弹幕网站讨论古诗词时,实际是在用新媒介重构传统人文价值。
四、挑战与机遇:人文通俗化的当代困境
当前人文文化通俗化面临两大矛盾。一是娱乐化对深度的消解。部分网络平台为追求流量,将经典文本简化为“梗”或碎片化信息,导致“知道《红楼梦》人物关系却不懂悲剧内核”的现象。二是技术理性对人文关怀的挤压。当算法推荐主导内容消费时,人的情感需求可能被简化为数据标签。
但危机中亦藏转机。新媒体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故宫博物院通过“萌萌哒”文创产品,让年轻人在趣味中感知历史;高校开发的国学APP,用游戏化学习提升经典亲和力。这些实践证明,只要平衡好通俗与深度的关系,技术可以成为人文复兴的助力而非障碍。
五、未来方向:构建有温度的文化生态
人文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建议从三方面推进:一是建立分众化传播体系,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的通俗表达策略,如用动漫形式向青少年传递非遗文化;二是加强“翻译者”培养,既需要学者走出象牙塔撰写科普读物,也需鼓励自媒体创作者提升文化素养;三是推动跨学科研究,例如将认知科学应用于文化接受度分析,用大数据追踪通俗化传播效果。
人文文化与通俗大白话的结合,本质是让文化回归“人间烟火”。从晚明书坊主刊刻白话小说,到当代UP主解说《史记》,这种一脉相承的努力,都在对抗文化的“石化”倾向。未来的文化传承不应是博物馆式的静态保存,而应像活水般流动于日常生活。唯有让人文精神渗透进市井语言、网络热词乃至商业广告,才能实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真正传承。当我们在短视频里会心一笑,在脱口秀中若有所思时,人文文化便已悄然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