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和合”二字犹如一条金线,串联起儒释道的智慧结晶,也编织出中华民族对和谐共生的永恒追求。从甲骨文的“和”“合”二字到天台山的“和合二仙”,从《周易》的“保合太和”到当代国际交往的“协和万邦”,和合文化以兼容并蓄的哲学内核,构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多维和谐图景。这一文化基因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更在全球化时代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东方智慧的解决方案。
一、概念溯源:多元交融的精神内核
“和合”作为独立范畴的哲学表达,最早见于《国语·郑语》中“商契能和合五教”的记载,其内涵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甲骨文中的“和”字初为音律相谐,“合”为器物相扣,这种原始意象逐渐升华为天人关系的整体观照。张岱年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始终贯穿着“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统一”的思维特质,而程思远将之概括为“中华和合文化”,认为其研究范畴涵盖自然生成规律、社会关系协调及身心修养之道。
当代学者张立文提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将传统和合思想解构为应对现代冲突的方法论体系。这种文化形态既包含儒家“礼之用,和为贵”的秩序,也融合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更吸收佛教“圆融无碍”的辩证思维。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徐永恩考证,隋唐时期儒释道在天台山的深度融合,使得和合文化上升到三教合一的哲学高度,形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宇宙观。
二、表现形式:多维度的实践载体
(一)艺术符号的永恒表达
宋代马远的《寒山子图》、元代颜辉的《寒山拾得图轴》等艺术作品,以笔墨重构“和合二仙”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寒山问拾得的玄妙对答“忍他、让他、由他”,通过黄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帖》的书法流传,成为民间处世哲学的重要文本载体。清代任颐将手持荷花与宝盒的寒山拾得形象定型,使“和合”符号从宗教语境走向世俗生活,荷花象征纯洁和谐,宝盒寓意包容共生。
(二)社会治理的智慧方案
安徽桐城的“六尺巷调解法”堪称和合文化的现代转化典范。源自清代张英“让他三尺”的家训,该制度将“以和为贵”转化为基层矛盾化解机制,2023年被最高人民法院写入工作报告。在台州,民主恳谈会制度将和合理念嵌入基层治理,通过协商对话实现“不同而和”的社会共识。这些实践印证了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政治智慧,也体现着《周易》所述“保合太和”的治理追求。
(三)国际交往的文明密码
寒山诗在20世纪50年代传入美国,其“烟萝石洞伴白云”的隐逸情怀,竟意外成为“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图腾。这种文化误读恰恰证明和合思想的普适性。2024和合文化全球论坛上,埃及前总理沙拉夫强调“和合文化应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法论”,而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索尔海姆则将其提炼为“谦虚团结的合作精神”。从唐代天台宗东传日韩,到当代“一带一路”的文化互鉴,和合文化始终扮演着文明对话的桥梁角色。
三、当代价值:破解现代性困境的密钥
在生态危机领域,和合文化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哲学支撑。老子“人法自然”的警示与《礼记》“草木零落,斧斤不入山林”的生态,与当代环保理念高度契合。企业管理中,台州企业将“厚德载物”思想融入组织文化,通过员工关怀与团队协作提升效能,印证了《管子》“和合故能谐”的管理哲学。
面对文明冲突,和合文化展现出独特的调适力。墨西哥学者阿索夫斯卡指出,“和而不同”理念为多元文明共存提供范式,这与费孝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论述形成跨时空呼应。在浙江实施的和合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中,文创产品开发与国际论坛并举,既传承文化记忆,又创新传播形态,实现传统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四、未来展望:全球视野下的创新路径
当前和合文化研究亟待构建跨学科方法论体系。吴世彩在《易经管理哲学》中尝试将卦象爻辞解构为现代管理模型,这种“道器贯通”的探索值得借鉴。数字化传播方面,可借鉴“六尺巷”故事的短视频传播经验,利用新媒体技术活化文化遗产。国际汉学家马克林建议加强典籍的多语种译介,而日本学者鸠山由纪夫倡导建立东亚和合文化研究联盟,这些均为重要发展方向。
在实践层面,需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操作指标。例如参照“民主恳谈会”模式,设计国际事务协商机制;借鉴天台山生态保护经验,完善“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学术研究应关注和合文化在人工智能、全球化治理等前沿领域的应用潜能,使古老智慧持续焕发时代生机。
从寒山拾得的诗偈到联合国讲坛的倡议,和合文化历经千年淬炼,始终保持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生命力。这种文化基因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更为人类文明存续提供了“和而不同”的解决方案。在文明冲突与生态危机交织的21世纪,深入挖掘和合文化的当代价值,既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更是对人类共同未来的责任担当。唯有将传统智慧与现代实践相结合,方能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奏响和谐共生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