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与现代化交织的今天,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构建已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路径。"共同缔造五共"宣传栏作为这一理念的具象化载体,通过"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实践逻辑,将抽象的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公共文化空间。从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四个与共"理念,到各地创新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这种集教育性、互动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传播形式,正在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化符号的视觉传达,更在于通过空间叙事激活集体记忆,在城乡基层构建起情感认同的立体网络。
核心理念:凝聚"四个与共"价值共识
共同缔造五共"宣传栏的设计理念源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共同体理念。这要求宣传栏在内容构建上突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转而采用参与式叙事策略。如西藏琼林幼儿园将民族文化符号融入儿童绘画作品展示,通过稚嫩笔触展现多元一体的民族观;吉林延边将京剧脸谱艺术与民族歌舞创新融合,在《说唱脸谱十脸变》的展演中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对话。
这种设计理念强调符号系统的多层解码能力。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理论研修班上,专家学者提出宣传栏应包含"历史记忆层""现实互动层""未来愿景层"三重维度。例如武宣县打造的七星湖文化景观,既复原了壮族先民的"那文化"稻作文明遗存,又结合数字技术展现新时代民族团结成就,形成时空交叠的叙事结构。这种立体化表达使抽象理念具象为可触摸的文化肌理。
内容构建:深化"五个认同"教育路径
宣传栏的内容框架需紧扣"五个认同"的核心要义。南通大豫镇创新实践的"田间课堂"模式,将《民法典》普法宣传与果农技术培训相结合,在解决群众实际需求中深化法治认同。这种"服务+教育"的双重路径,突破了传统宣传栏的信息传递局限,形成知行合一的教化机制。
在教育策略上呈现"双轨并行"特征:既要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政策解读,也要保留民族语言的文化阐释空间。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开发的"馆课一体"教学模式,通过实物展陈与VR技术的结合,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多元聚为一体"的文明演进逻辑。这种教育创新使"五个认同"从概念认知升华为情感共鸣。
实践路径:创新多维协同推进机制
在操作层面,"五共"理念需要转化为具体的参与机制。武宣县在民族节庆活动中嵌入山歌擂台赛、非遗工坊体验等环节,将文化展示转化为民众的创造性实践。这种参与式传播使宣传栏不再是静态展板,而成为民族文化再生产的活态空间。
数字化改造为传统宣传栏注入新动能。内蒙古高校研究基地开发的"民族团结数字资源包",将3D建模技术应用于民族建筑展示,用户可通过手机扫码实现虚拟场景漫游。苏州吴江区打造的"云上石榴家园"平台,整合了政策查询、在线议事、文化共享等功能,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共同体建设新模式。
创新策略:构建科学理论支撑体系
理论研究为实践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的专题研修班提出"三维分析法",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解构宣传栏的功能定位。新疆社科联的课题研究则强调要建立"认知-情感-行为"的转化模型,通过眼动仪等设备量化评估宣传栏的传播效能。
学术界的交叉研究正在形成新的方法论。民族学与传播学的跨学科团队提出"文化接触指数"概念,通过大数据分析不同民族群体在宣传栏前的驻足时长、互动频率等指标。这种量化研究为宣传栏的精准化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使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
面向未来,"共同缔造五共"宣传栏需要向"智慧化""生态化""制度化"方向演进。可探索区块链技术用于民族文化数字版权保护,建立跨区域的内容共享机制;借鉴新加坡"社区花园"经验,将宣传栏与生态景观有机融合;参照国家民委提出的制度体系建设要求,制定宣传栏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只有将文化符号、技术手段、制度保障有机结合,才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扎根于人民的精神世界,绽放出永恒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