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歌堂”(侗语称“多耶”)是侗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歌舞文化,集歌、舞、乐于一体,承载着侗族的历史记忆、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是侗族民族文化的核心象征之一。以下从起源、形式、文化内涵及现代传承等方面进行综合解读:
一、起源与历史渊源
1. 劳动与集体精神的产物
“踩歌堂”起源于侗族先民的生产劳动。早期侗族以渔猎和简单农耕为主,为增强集体协作意识,创造了反映集体生活的歌舞形式“耶”。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了“手相握而歌”的场景,印证了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甚至更早。
2. 祭祀功能的演变
最初,“多耶”主要用于祭祀侗族最高女神“萨岁”(萨玛),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平安。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演变为节庆、社交活动,兼具宗教性与娱乐性。
二、舞蹈特色与文化内涵
1. 表演形式
2. 艺术特征
三、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
1. 历史与知识的传承
通过歌词传递民族迁徙史、农事经验、道德规范等,如《耶务本》(侗书耶歌)、《耶父母》(教化)等。
2. 社会凝聚纽带
在“月也”(村寨互访)等活动中,“踩歌堂”强化了侗族“集体至上”的价值观,成为维系族群认同的重要仪式。
3. 宗教与自然观
祭祀萨岁时,歌舞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谐共生的理念,如蜘蛛纹象征“萨岁”庇护,龙蛇纹寓意吉祥。
四、现代传承与发展
1. 非遗保护与创新
2. 文旅融合与传播
五、挑战与未来
尽管“踩歌堂”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汉化、商业化冲击(如沦为纯表演项目),但通过教育普及(如侗歌进课堂)、数字化记录(如非遗数据库)及社区参与,其文化内核仍得以延续。未来需平衡传统保护与创新发展,让这一古老艺术持续焕发生机。
引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