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文化和旅游部设立的公共文化品牌,旨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基层文化发展。其命名范围涵盖县(市、区)、乡镇(街道)等,通过挖掘地方特色艺术形式,形成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以下是关于其与民间文化艺术收藏相关的核心信息:
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定位与意义
1. 定义与目标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通过创新发展形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例如,河北吴桥的杂技、安徽凤阳的花鼓、山西左权的民歌等均以独特艺术形式被纳入保护范畴。
2. 收藏与保护机制
二、典型案例与收藏实践
1. 山西左权县
以民歌和秧歌为核心,通过整理民间歌谱、录制表演影像,形成完整的文化档案。当地还通过“民歌进校园”活动推动艺术传承,相关道具和服饰被纳入专题展览。
2. 河南苏家作乡
国家级非遗“龙凤灯舞”的道具制作工艺和表演形式被系统记录,并成立少年传承队伍。该乡还以龙凤广场为基地展示灯舞文化,吸引游客参与体验。
3. 福建德化县
陶艺作为核心艺术形式,通过民办博物馆和产业园区收藏历代陶瓷作品,并结合现代设计推动创新,形成“文化+产业”模式。
三、政策支持与创新模式
1. 命名与动态管理
每三年重新评审命名,确保地方持续投入资源保护特色艺术。例如,2021-2023年度新增183个地区,包括安徽怀宁黄梅戏、广东佛山醒狮等。
2. 文旅融合
多地通过文化节、非遗展演等方式展示收藏成果。如河北吴桥杂技大世界、江苏溱潼会船节等,既吸引游客又促进艺术传播。
3. 社会力量参与
鼓励民办博物馆和文创企业参与收藏,如山东淄博花灯、云南澜沧拉祜族歌舞等通过民间资本支持形成特色展馆。
四、挑战与未来方向
1. 数字化保护
部分地区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记录艺术形式,如山西应县“耍孩儿”剧种通过线上展播扩大影响力。
2. 可持续传承
需加强年轻一代培养,如安徽阜南柳编、贵州黔西苗族歌舞通过学校课程和社区培训延续技艺。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不仅通过命名机制推动艺术传承,还以系统性收藏、文旅融合和社会参与形成多维保护网络。未来需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数字化与产业化,让民间艺术在当代焕发新活力。如需了解具体地区名录或案例详情,可参考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完整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