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山市徽州区城北工业园内,一座以徽州文化为灵魂、以山水资源为载体的文旅巨擘——黄山徽州文化旅游集团公司(黄山市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管委会)正以创新姿态书写着新时代的文旅融合篇章。作为徽州区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运营主体,该公司依托千年徽州文化积淀与黄山自然遗产优势,构建起“文化+旅游+产业”的复合生态,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自1995年成立以来,集团通过资源整合、业态创新与市场化运作,不仅打造了徽州古城、呈坎八卦村等5A级景区,更以“微改造、精提升”的理念激活古村落活力,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双赢。
资源整合: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黄山徽州文化旅游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独特的资源整合能力。集团以古徽州文化旅游区9.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为基点,串联徽州古城、棠樾牌坊群、唐模水街等五大景区,形成“一核多点”的空间布局。通过收购、托管等方式整合区域内分散的文化遗产资源,例如潜口民宅的24幢明清建筑群,通过原址保护与集中展示,打造出中国古建筑活态博物馆。
在运营模式上,集团创新推出“联票制”,将单点门票整合为220元两日通票,并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客流智能调度。2023年数据显示,该举措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2天延长至2.5天,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38%。集团依托黄山北站交通枢纽,开通“徽州文化直通车”,构建起涵盖高铁、公路与景区接驳的立体交通网络,年运送游客超200万人次。
业态创新:打造文旅融合新标杆
面对传统观光旅游的瓶颈,集团率先推进“旅游+”战略。在住宿业态方面,西溪南上村民宿集群通过老宅改造,将徽派建筑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塔川书院”等全国甲级旅游民宿品牌,带动区域民宿产业规模突破2500家,形成“一宿一主题”的特色格局。研学旅游板块则开发出徽墨制作、徽剧传习等12类体验课程,与清华大学、中国美院等建立研学基地合作,2024年上半年接待研学团队超15万人次。
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成为新亮点。集团联合途马科技推出的“黄山旅游官方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发行数字藏品,其中迎客松主题NFT上线5秒即售罄。在呈坎景区,AR导览系统还原明代市井生活场景,使游客沉浸式体验徽商文化。
文化赋能:激活传统遗产新生命
作为徽文化守护者,集团建立三级保护体系:对81处文保单位实行“修旧如旧”的预防性保护;将32项非遗技艺转化为旅游商品;通过“徽州匠人”计划培养200余名传统工艺传承人。在徽州古城复建的徽州府衙,每日上演的《徽州知府巡街》情景剧,融合徽剧唱腔与全息投影技术,使静态建筑成为文化传播载体。
集团还创新文化表达方式。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开发的“徽州文房四宝数字展”,通过3D打印技术复刻馆藏珍品,在唐模景区设立交互式展厅。此类文化IP运营使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2亿元,较传统模式增长320%。
产业协同: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集团通过“主业+衍生”的产业矩阵实现价值延伸。旗下浪漫红商贸公司开发“悠悠猪”农产品品牌,将养殖基地转化为旅游体验点,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红色教育服务中心开发的“铁军黄山红”研学产品,年接待党性教育团队8万人次。在资本运作方面,集团通过混改引入社会资本,如与国元证券合作设立10亿元文旅产业基金,重点投资智慧旅游、康养度假等领域。
这种产融结合模式成效显著:2023年集团总资产达47.3亿元,较五年前增长186%,带动徽州区旅游综合收入占GDP比重从21%提升至35%。
未来展望:攀登文旅融合新高度
面对“十四五”规划目标,集团需突破三大瓶颈:一是破解“门票依赖症”,目前门票收入仍占营收58%;二是提升产业链价值,当前游客人均消费仅826元,低于长三角同类景区;三是加速国际化进程,境外游客占比不足5%。建议未来从三方面发力:构建“徽州生活美学”体验体系,开发康养旅居、数字游民社区等深度产品;与黄山旅游集团协同打造“双黄山”国际品牌;探索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资产化路径,如发行文保单位数字产权证。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黄山徽州文化旅游集团正以文化为魂、以创新为翼,在守护与发展的平衡中探寻文旅融合的“徽州答案”。其实践表明,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既需要尊重历史肌理的文化自觉,更离不开市场化、科技化的创新胆识。这种探索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样本,更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