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化润心田,青春传承显担当”这一主题深刻体现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使命与行动。结合当前社会实践和校园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现文化传承与青春担当的结合:
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激活文化传承活力
1. 非遗技艺进校园
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将木偶戏、剪纸、面塑等传统技艺引入课堂,学生亲手体验并学习非遗制作,如莱西市洙河小学的非遗课堂让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文化魅力,激发传承兴趣。
案例: 学生在木偶戏课堂操控提线木偶,学习背后历史;在剪纸教室创作传统图案,实现“纸上名录”到“手中技艺”的转化。
2. 志愿服务践行文化精神
青年通过学雷锋活动月、无偿献血、养老服务等志愿服务,将传统文化中的助人精神转化为行动。例如,护理学院师生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以专业能力诠释雷锋精神;公益集市中的急救技能培训、中医药香囊制作等,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需求。
二、以校园文化为土壤,培育文化认同与自信
1. 红色文化与经典阅读浸润
通过红色资源融入课程(如富源七中“英雄文化育人”)、经典读书活动(如《孔乙己》的“七看”阅读法)等,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标语参考: “传承红色基因,品读英雄故事”,“读高雅之书,做高尚之人”。
2. 艺术创作与主题宣传
以黑板报、情景剧、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阐释文化内涵。例如,学雷锋情景剧大赛通过生活化场景重构雷锋精神,激发情感共鸣;黑板报结合雷锋事迹与创意绘画,形成校园立体化育人场域。
三、以专业创新为驱动,赋能文化现代转化
1.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
中医药非遗传承与健康服务结合,如校医院开展的“中医体质辨识”讲座和香囊制作活动,将传统医学融入现代健康管理。青年教职工通过跨学科合作(如语文与美术、历史融合教学),创新文化传播形式。
2. 青年引领文化创新实践
青年群体在非遗传承中提出新思路,如莱西教联体计划打造“非遗技艺工作坊”,推动传统文化与核心素养培育双向赋能;安徽医科大学学生通过参与文化名家活动,呼吁“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文化自信”。
四、以理论学习与价值观塑造为根基,强化使命担当
1. 主题团日与思政教育
通过团日活动学习《共青团纪律处分条例》、习近平新年贺词等,引导青年明确个人成长方向,将文化传承与家国情怀结合。
标语参考: “传承与梦想同行,青春与责任共担”。
2. 双向对话与价值引领
在雷锋精神座谈会中,党员教师以“为他人着想”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双向对话机制将价值观内化为行动。例如,安徽财经大学学生通过非遗体验增强文化自豪感,立志成为传承者。
五、青年宣言与未来展望
青年是文化传承的“星火”,需以创新思维和行动力推动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如莱西教联体计划建立“非遗传承实践基地”,构建“课程开发—实践体验—成果展示”育人闭环;富源七中通过“书香校园”建设,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标。
标语呼应: “承千年精粹,为往圣继绝学”,“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文化传承非一朝一夕之功,青年需以“润物细无声”的坚持,将文化精神融入日常实践。通过创新转化、专业赋能、价值引领,让优秀文化在青春血脉中生生不息,真正实现“文化润心田,青春显担当”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