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典型案例
1. 《唐宫夜宴》与《洛神水赋》的“出圈”
河南卫视通过舞蹈节目将唐代乐伎生活、洛神传说与现代舞美技术结合,如《唐宫夜宴》用AR技术复现盛唐场景,《洛神水赋》以水下舞蹈展现“翩若惊鸿”的意境。这类创新让历史故事“活”起来,吸引年轻观众关注传统文化。
2. 《典籍里的中国》与“古画会唱歌”
央视用综艺形式解读《尚书》《论语》等典籍,通过戏剧化演绎让古籍生动;故宫联合音乐人将《千里江山图》等名画谱曲,由易烊千玺等青年偶像演唱,拉近传统艺术与年轻人的距离。
3. 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传承
快手“非遗带头人计划”:短视频平台助力非遗匠人展示技艺(如苗绣、建盏制作),吸引超千万用户关注,形成“线上传播+线下产业”模式。
3D京剧电影:如《萧何月下追韩信》结合传统唱腔与3D技术,在日本电影节获奖,推动戏曲国际化。
4. 学校教育与社区实践
济宁市北湖第一小学:开设“经典诵读”“剪纸泥塑”课程,每日15分钟“多彩经典课”,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孝道、感恩活动,将文化融入日常教育。
南平市整体保护模式:修复朱子文化遗址,开发文旅线路(如考亭书院),举办国际论坛,构建“文化+旅游+学术”传承生态。
5. 传统节日的现代演绎
春节、端午等节日融入新元素,如线上红包、国潮庙会、汉服体验活动,既保留贴春联、赛龙舟等习俗,又通过科技与创意吸引年轻人参与。
二、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方法论与实践路径
1. 创新表达形式,融合现代科技
科技赋能:利用AR/VR重现历史场景(如河南卫视的“穿越式”节目),开发文化主题游戏(如“子曰诗云”古诗拼字游戏)。
数字化保护:建立非遗数据库,通过短视频、直播扩大传播(如快手平台非遗内容播放量达250亿次)。
2. 构建系统性教育体系
课程设计:中小学开设书法、戏曲、经典诵读等课程,高校增设传统文化研究专业,形成从启蒙到深造的完整链条。
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与非遗工坊、传统节日活动(如中秋制月饼、清明祭英烈),深化文化认同。
3. 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
立法保护:完善非遗传承人制度(如提供津贴、考核机制),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细则。
跨部门协作:文化、教育、旅游部门联动,如南平市成立文化遗产保护专班,统筹修复与开发。
4. 社会共建与市场驱动
企业参与:浙商通过基金会、慈善信托支持文化项目(如丁丙家族传承儒家慈善理念)。
文旅融合:开发沉浸式旅游线路(如湖南马王堆汉墓VR体验),打造文化IP衍生品(如故宫文创)。
5. 国际传播与跨文化对话
“一带一路”交流:举办国际文化节、青年交流计划,推动戏曲、茶艺等“走出去”。
学术研究:举办高端论坛(如考亭论坛)挖掘传统文化现代价值,与全球学者共研“仁”“孝”等核心理念。
三、核心启示
传统文化的继承需兼顾“守正”与“创新”:
通过以上路径,传统文化不仅能“活”在当下,更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更多案例与方法可参考相关文献与政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