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南方,潮汕平原与珠江三角洲以各自独特的文化基因,共同构成了岭南文明的璀璨双璧。潮汕地区的宗祠、英歌舞与功夫茶,珠江沿岸的都市天际线与市井烟火,通过艺术家的笔墨与色彩,转化为跨越时空的文化图谱。从余丽莹笔下的民俗风物到谭泽鸿3.4米长的珠江新城画卷,从汕头内画的“瓶中乾坤”到陈斯嘉的剪纸移民叙事,这些作品不仅是地域美学的视觉档案,更折射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深层对话。本文将从艺术语言、文化叙事、技艺革新等维度,剖析潮汕与珠江主题绘画如何以画笔重构文化记忆,以创新激活传统基因。
民俗符号的诗意转译
潮汕文化绘画的创作核心,在于对民俗符号的深度提炼与艺术重构。余丽莹在《潮汕风情》系列中,以居巢居廉“撞水撞粉”技法描绘英歌舞、赛大猪等场景,既保留了潮剧服饰的浓艳色彩,又通过水墨晕染赋予动态场景以流动感。其作品《祠堂内景》中,木雕藻井的繁复纹样被简化为墨色线条的交织,而祭祖仪式的肃穆氛围则通过留白与光影对比得以强化。这种“去琐碎存神韵”的手法,与李照东山水画中“集百家之长而自成面貌”的艺术主张不谋而合,后者在《揭西黄满磜飞瀑》中以积墨法堆叠出潮汕山水的浑厚,又以牛毛皴勾勒流水的轻盈,将地域自然景观升华为精神图腾。
当代艺术家更尝试突破传统媒介限制。跳叫板创作的立体明信片《潮汕文化》系列,将嵌瓷艺术的三维质感与插画平面语言结合,元宵花灯可折叠展开,中秋柚灯能立体悬浮,使节庆记忆从二维图像跃入互动场域。这种创新与汕头内画的“逆向空间美学”形成呼应——粤派内画大师吴松龄发明的弯曲画笔,在直径2.5厘米的瓶内绘制《九龙戏珠》,通过透视压缩技术让鳞爪须髯纤毫毕现,将潮汕工艺的“精微”特质推向极致。
都市景观的时空折叠
珠江文化绘画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视觉逻辑。谭泽鸿的《广州·珠江新城》以400万笔钢笔线条重构城市天际线,广州塔的流线型钢构与猎德大桥的力学曲线形成对话,城中村的晾衣绳网格与CBD玻璃幕墙的光影折射并置,这种“超现实拼贴”手法暗合库哈斯对珠三角“巨型都会”的预言。艺术家通过微观叙事解构都市神话:晾晒的衣物暗示外来务工者的生存状态,便利店招牌的繁体字残影指向港澳文化渗透,构成后现代都市的复杂切片。
这种都市镜像在当代艺术展中更具实验性。2019年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中,杨诘苍的装置《珠江》用荧光树脂模拟珠江水体,嵌入潮汕蚝壳、广彩瓷片等文化符号,将河流的生态变迁转化为物质考古现场。而“都市水墨”流派则在《重新洗牌》展览中,以数码喷绘叠加水墨笔触,让骑楼廊柱的肌理与地铁线路图产生视觉共振,诠释珠江文化的层积性。
传统技艺的基因重组
非遗技艺的当代转化成为两大文化主题的共同命题。胪溪壁画传承人吴义廷将传统建筑彩绘移植至陶瓷盘面,在直径30厘米的载体上再现《五子登科》全景:贝壳灰底层的粗粝质感保留古法,丙烯颜料替代矿物彩增强色牢度,3D打印模具辅助勾线提升效率。这种“新材料旧工艺”模式,与潮汕功夫茶画中“以茶渍作皴”的技法革新异曲同工——画家利用普洱茶汤的深浅渍染,模拟红泥炉的铜锈包浆与乌榄炭的燃烧痕迹,使画面散发可感知的茶香。
中央美术学院非遗壁画研修班的实践更具系统性。2025年岭南壁画创作营中,学员们运用地仗层制作技术复原潮汕祠堂壁画,同时植入LED背光装置,使《麒麟献瑞》的传统图式在夜间转化为光影艺术。这种“传统技法+数字媒介”的路径,与陈斯嘉剪纸装置《SWA》形成跨域呼应——她将潮汕机场代码解构为3000片激光切割的金属剪纸,通过机械动力装置实现开合变幻,让非遗技艺在当代公共艺术中重获新生。
文化认同的跨域书写
在全球化语境下,潮汕与珠江绘画成为文化认同的视觉纽带。余丽莹《乡愁组画》在纽约亚洲协会展出时,嵌瓷碎片拼贴的祠堂屋脊唤起海外潮侨集体记忆,而画中英歌舞者的动态捕捉技术,则借鉴了迪士尼动画的骨骼绑定系统。这种“本土元素国际表达”策略,在谭泽鸿《香港故宫》系列中发展为叙事重构——他将故宫飞檐与维港天际线并置,用马克笔渐变色渲染青花瓷纹与霓虹灯管的色彩对话,构建大湾区文化共同体想象。
移民叙事成为跨文化书写的新焦点。陈斯嘉《跋山涉水》系列用移民档案、签证表格等纸质材料进行剪纸创作,层叠拼贴成山水长卷,其中潮汕木雕纹样与洛杉矶高速路网相互渗透,隐喻文化身份的流动性。这种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的交织,在黄巨焻油画《岭南文脉-木雕之二》中转化为形式探索——他将蟹篓木雕的负空间转化为画面主体,通过丙烯厚涂与砂纸打磨,使传统工艺的“镂空”美学获得当代阐释。
在地性与世界性的共生
从潮汕平原的民俗密码到珠江三角洲的都市基因,地域文化绘画始终在传统根脉与当代语境的张力中寻找平衡。余丽莹的水墨民俗志、谭泽鸿的钢笔都市谱、跳叫板的立体节庆书,共同编织出岭南文化的多维图谱。这些创作实践提示我们: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形式复制,而是通过技艺革新实现精神转译;地域表达不必拘泥于地理边界,而应以开放姿态参与全球对话。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数字技术对传统绘画的解构与重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艺术生产的协同创新机制,让画笔成为文明互鉴的永恒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