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乡贤文化公园作为一种新型公共空间,既承载着地域文化传承的使命,又成为凝聚社会力量、激活基层治理的创新载体。这类公园以“乡贤精神”为核心,通过建筑景观与文化活动双轨并行的模式,将传统道德与现代公共精神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地标。本文以广西北流乡贤文化公园为典型案例,系统解析其空间布局特征及文化活动体系,探讨其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多重价值。
一、地理坐标与空间叙事
北流乡贤文化公园坐落于广西玉林市北流城区永顺大道与永安西路交汇处,占地面积约9万平方米,总投资近9000万元。其选址具有深刻的文化地理学意义:既位于城市发展主轴的交汇节点,又与西河景观带形成生态呼应,体现了“城水共生”的规划理念。
在空间营造上,公园采用“四区八景”的叙事结构:“乡恋”“乡情”“乡风”“乡贤”四个主题区域串联起“一馆一门一桥一厕一碑”和“四亭三廊两广场”等文化符号。下沉式舞台与音乐喷泉构成的动态景观带,与38002平方米的休闲绿地形成动静平衡,而36株美丽异木棉打造的西河景观带,则通过季相变化展现生态美学。这种空间叙事不仅复现了传统村落的礼制格局,更通过现代景观语言重构了集体记忆载体。
二、文化活动谱系构建
公园的文化活动体系呈现“三位一体”特征:基础层为常态化展陈,包括乡贤事迹长廊、农耕器具博物馆等静态展示;中间层为节庆活动,如乡贤文化节、非遗展演等周期性项目;顶层为教育实践,涵盖青少年研学、公民道德讲堂等深度参与型活动。
具体实践中,公园创新推出“乡贤+”模式:与本地中小学合作开发《乡贤文化读本》,将课堂延伸至实景场地;定期举办“新乡贤论坛”,邀请企业家、学者进行跨界对话;更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云上乡贤馆”,使海外侨胞得以远程参与文化活动。这种立体化的活动体系,使文化传承从单向灌输转向多维互动。
三、社会治理创新试验
作为多元共治的实践平台,该公园开创了“主导+乡贤反哺+社区参与”的治理范式。建设过程中,4000多万元民间捐资的筹措,不仅体现了新乡贤的经济贡献,更激活了“荣誉激励-资源回馈”的良性循环机制。运营阶段推行的“门前三包”商户管理制度、志愿者积分兑换体系,则将传统乡约转化为现代治理规则。
公园还成为基层矛盾调解的创新场域。利用乡贤的社会威望,设立“榕树下的调解庭”,将法律咨询、家事调解等公共服务嵌入休闲场景。数据显示,此类非正式调解成功率达82%,显著高于常规行政调解。这种柔性治理方式,实现了文化空间与社会功能的有机统一。
四、发展瓶颈与优化路径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公园仍面临文化活力可持续性的挑战。调研发现,35岁以下访客仅占23%,反映出年轻群体参与度不足的问题。对此,可借鉴绍兴上虞“乡贤文化青春版”经验,开发沉浸式剧本杀、乡贤IP数字藏品等新型文化产品。在技术层面,建议引入智慧管理系统,通过游客行为数据分析优化活动设计。
从更宏观视角看,乡贤文化公园的“北流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启示:当物质空间建设与文化资本运营形成共振,传统资源就能转化为现代治理效能。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乡贤文化在城乡要素流动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在文化认同建构中的代际传递规律。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或将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治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