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文化宫这座承载着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记忆的殿堂中,副主任严天亮以其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刻理解与创新实践,成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推动者。作为分管文物、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负责人,他不仅深耕于民族文物的保护与阐释,更通过策展创新、数字化传播和学术研究,将民族文化宫的使命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桥梁。
文物活化:构建历史与当代的叙事纽带
在严天亮主导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中,策展团队突破传统文物陈列模式,通过“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大主题单元,以1500余件文物古籍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展览中,《圣朝混一方舆胜览》与《番汉合时掌中珠》等展品的并置,不仅印证了元代疆域治理的智慧,更通过西夏文与汉文对照词典的互动展示,揭示了历史上各民族语言互学的文化交融密码。
这种叙事创新得到了中央民族大学彭勇教授的高度评价:“展览将‘大一统’思想融入空间设计,使观众在移步换景间感受到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严天亮团队特别设计的“花瓣古籍墙”和“乐器墙”,以视觉化手段将抽象的“多元一体”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日均吸引逾千名观众驻足。数据显示,该展览自2023年8月开展以来,已接待包括21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30余万人次,成为首都重要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数字转型:打造文化传播的科技引擎
面对“博物馆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严天亮推动民族文化宫率先构建“云上民族宫”数字平台。通过三维建模技术,馆藏的5.6万件民族文物实现数字化建档,其中辽代三彩器、清代土司官服等3000余件珍品已完成高精度扫描,观众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触摸”文物细节。这种技术创新不仅解决了文物保护与展示的矛盾,更使远在新疆喀什的观众也能通过5G直播参与互动讲解。
在2024年全国政协会议上,严天亮提出《关于加强民族文物数字资源共享的提案》,建议建立跨区域文物数据中台,这一构想已获国家民委专项支持。民族文化宫信息中心工程师李昊透露,他们正在开发文物知识图谱系统,通过AI技术自动关联散见于各民族的相似文化元素,例如将苗银工艺与藏族银器制作技艺进行智能比对,为学术研究提供全新视角。
团队培育:锻造文化传承的生力军
严天亮特别重视青年人才的跨学科培养,他推动建立的“讲解员学术导师制”颇具创新性。由15个部门40余名青年组成的讲解团队,不仅需要掌握民族学、历史学知识,还要接受传播学、心理学培训。在2024年边疆民族地区村党支部书记培训中,讲解员使用彝语、藏语等6种民族语言进行分众化讲解,使基层干部培训满意度提升至98%。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催生了独特的“学术-实践”双循环机制。青年策展人王璐在参与《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展》筹备时,结合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三个月内走访了云南8个少数民族村寨,其撰写的《民族服饰纹样中的中华文化符号》论文已被核心期刊收录。严天亮认为:“让研究者在策展中验证理论,让讲解员在学术中深化认知,才能打破文物研究的‘玻璃柜’困境。”
国际表达:搭建文明互鉴的话语体系
在对外文化传播领域,严天亮提出“实证性叙事”理念。2024年民族文化宫与剑桥大学合作举办的“丝绸之路上的民族相遇”特展中,策展团队通过元代回鹘文契约、清代茶叶贸易账册等实证材料,讲述跨民族经济共同体的形成史。英国汉学家柯律格教授观展后评价:“这些文物改变了西方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单一想象,展现出文明互鉴的复杂肌理。”
针对国际传播中的话语转换难题,严天亮团队创新开发“文化转译”工作法。在阐释藏族《四部医典》时,不仅展示藏医文献,更通过动画演示其与中医《黄帝内经》在五行理论上的相通性。这种跨文化阐释策略,使民族文化宫外宾参观量从2019年的年均1.2万人次增至2024年的4.5万人次。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严天亮正带领团队探索“文化遗产元宇宙”建设。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不可篡改的文物数字档案,运用人工智能生成民族艺术创作模型,这些前沿尝试预示着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播的崭新可能。正如他在2024年文化发展论坛所言:“当文物古籍在数字世界获得新生,当民族团结故事借科技之力广泛传播,我们就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征程中,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契合点。”这种兼具历史深度与时代锐度的文化实践,正在书写着民族文化宫新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