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申论 文化自信为主题的申论
编辑:遁地八字网
2025-04-17 14:34:23
浏览:12次
遁地八字网算命网
乡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基因。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土文化的复兴不仅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动力。以下从乡土文化的价值、挑战与实践路径展开论述,探讨如何以文化自信赋能乡村振兴。
一、乡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与乡村振兴的源泉
1. 文化自信的根基性作用
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如农耕文明、民俗节庆、宗族礼俗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乡土文化通过代际传承,维系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归属,成为抵御文化虚无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关键。
2. 推动乡村振兴的多元价值
经济价值:乡土文化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灵魂”。例如,贵州纳孔村通过布依族婚俗、祭山活动吸引游客,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山东曲阜以“两创”理念打造手造产业,激活传统工艺的市场潜力。
治理价值:乡土文化中的规范与乡约民规,为乡村治理提供道德支撑。例如,安徽肥东县通过调动村民参与文化建设,以文化认同重构乡村共同体。
精神价值:乡土文化通过乡风文明建设塑造村民的文化自觉。如浙江嘉定通过“宅舍文化”“客厅文化”项目,以文化阵地凝聚人心,增强归属感。
二、乡土文化面临的挑战:传承断裂与创新不足
1. 现代化冲击下的文化失根
城镇化导致村庄合并、人口外流,传统乡土文化失去载体。据统计,2002—2014年中国自然村减少110万个,乡村教育、宗族纽带等文化维系机制弱化。部分乡村盲目模仿城市文化,导致文化同质化,丧失特色。
2. 传承与创新的双重困境

传承断层:非遗技艺、民俗活动因后继无人濒临失传。例如,传统戏曲因缺乏年轻受众而逐渐式微。
创新滞后:部分乡村文化传播手段单一,依赖“输血”,未能与现代科技、市场需求接轨。
三、复兴乡土文化的实践路径:守正创新与多维赋能
1. 守正:深挖文化内涵,筑牢传承根基
保护文化载体:修复古村落、宗祠等物质遗产,建立数字化文化馆,留存乡愁记忆。例如,彭赵村将闲置农宅改造为“众仁堂”,成为村民文化活动的核心场所。
培育人才队伍:发挥非遗传承人、乡贤的引领作用。如马陆镇通过项目补贴吸引民间艺人参与文化创作,激活内生动力。
2. 创新:科技赋能与形式突破
数字化传播: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展示乡土文化。例如,“张同学”以乡村生活短视频唤起城市人群的乡愁共鸣;河南卫视通过《唐宫夜宴》等节目,以虚拟技术活化传统文化。
产业融合:推动“文化+旅游”“文化+电商”模式。例如,L镇将传统市集升级为“市集+”艺术展演平台,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
3. 共治:构建城乡文化双向互动
城乡文化共享:通过“文化下乡”与“文化进城”促进资源流动。如上海嘉定区打造“远香文化环”,以城市文化地标辐射乡村。
激活主体参与:鼓励村民自办“村晚”、编纂村志,增强文化认同。例如,多地“村BA”赛事通过本土化表达凝聚乡村精气神。
四、以文化自信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乡土文化的复兴,既需要守护“根”与“魂”,也需拥抱时代脉搏。通过传承与创新的交融、科技与人文的共生,乡土文化将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助力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唯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守住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为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