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的漫长谱系中,乡贤文化始终是连接乡土社会与现代文明的纽带。从唐代《史通杂书》中“郡书赤矜其乡贤”的记载,到今日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新乡贤”群体,乡贤始终扮演着凝聚人心、传承文明、推动发展的角色。以沭阳县乡贤协会为例,其成员涵盖学术泰斗吕述望、京剧名家宋长荣、书法大家孙晓云等多元领域精英,他们不仅以德行与成就成为乡土的精神标杆,更通过组织化力量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这支队伍的形成,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创新探索。
一、乡贤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代重构
乡贤文化的核心在于“德治”与“自治”的结合。传统乡贤通过“立言、立德、立功”树立威望,如明清时期乡绅通过兴办学务、管理公产维系乡村秩序。而现代乡贤文化在继承这一精神内核的更强调“组织化”与“专业化”。沭阳县乡贤协会的成立,正是这种重构的缩影:协会不仅吸纳了吕述望这样的信息安全领域权威,还引入企业家李生、陈长富等产业领军者,形成“学术+产业+公益”的复合型队伍。这种结构突破了古代乡贤以士绅为主的单一性,体现了现代乡村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乡贤文化的功能亦发生转变。传统乡贤侧重于教化,而当代乡贤更注重资源整合与社会服务。例如,陕西中承建工集团总经理赵峰通过土地复垦项目带动乡村经济,将个人成就转化为公共福祉;英德市李雪艳以蚕桑产业为纽带,推动技术升级与农民增收,展现了乡贤在产业链重构中的枢纽作用。这种从“道德楷模”到“发展引擎”的角色进化,凸显了乡贤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适应性。
二、乡贤骨干队伍的结构特征与社会价值
现代乡贤队伍的构成呈现“金字塔式”分层。以沭阳县为例,其协会架构分为名誉会长、顾问、会长、副会长四级,兼具象征性与实操性。名誉会长如柴宇球少将、孙晓云等,以社会影响力为乡村背书;常务副会长沈士举等基层干部,则负责具体事务落地。这种“顶层设计+基层执行”的模式,既保留了传统乡贤的威望,又注入了现代管理的效率。
从成员背景看,乡贤队伍呈现三大特征:其一, 跨界融合性,如学者吕述望与企业家陈长富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其二, 代际互补性,既有宋长荣等老一辈艺术家传承文化,也有“90后”李雪艳等新生代探索创新;其三, 地域联动性,如重庆荣昌区通过“人才+资源+N”模式,整合本地工匠与外来专家资源,形成协同效应。这种多元结构打破了城乡壁垒,使乡贤成为连接外部资源与本土需求的关键节点。
其社会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经济上,通过产业投资与就业带动(如李雪艳的蚕桑产业链创造亿元产值);文化上,以艺术传承与道德教化重塑乡风(如孙晓云推动书法进乡村);治理上,通过参事会等机制完善基层民主。研究表明,乡贤参与度高的地区,村民自治纠纷率下降约40%,公共服务满意度提升25%以上。
三、组织创新与乡贤文化的实践路径
乡贤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制度创新。海宁市盐官镇桃园村首创乡贤理事会,通过“1+24+N”体系建立常态化运作机制,将42名乡贤按专长划分为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矛盾调解等小组。这种专业化分工,使得乡贤从“个体奉献”转向“系统协作”。重庆则通过“基金+产业+人才”鲁渝协作机制,设立企业合作投资基金,引导山东企业入驻本地园区,实现跨区域资源嫁接。
数字化赋能为乡贤文化注入新活力。李雪艳通过直播带货推广蚕桑护肤品,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英德市建立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数据库,动态管理1892名返乡青年信息,精准匹配创业需求。这些实践表明,传统乡贤的“在地化”优势与现代技术的“连接性”结合,能够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形成“线下凝聚+线上辐射”的双重效应。
挑战依然存在。研究显示,部分地区乡贤组织存在“重形式轻实效”“老龄化突出”等问题,45%的乡贤协会成员年龄超过60岁,年轻群体参与度不足。对此,沭阳县通过“镇村两级参事会”实现组织下沉,并建立乡贤后备人才库,为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这种梯队化培养模式,或可成为未来乡贤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四、乡贤文化的理论反思与未来展望
乡贤文化的理论边界需要重新界定。传统定义强调“本土出生”与“道德完人”,但现代实践中,“客籍专家助力乡村”的案例日益增多。如荣昌区引入外来乡建团队,通过“陪伴式运营”弥补本土人才短板。学者王泉根提出,当代乡贤应拓展为“服务乡土的贤能之士”,而非拘泥于籍贯。这种开放性定义,更符合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
未来研究需关注两大方向:其一, 乡贤文化的计量评估,建立涵盖经济贡献、文化影响力、治理效能等维度的评价体系;其二, 政策配套创新,例如将乡贤纳入乡村振兴智库,或设立“乡贤贡献积分”与土地、税收优惠挂钩。如何平衡乡贤组织与基层政权的关系,避免“精英俘获”现象,仍需深入探讨。
从沭阳的乡贤协会到英德的“归雁计划”,乡贤文化正以新的形态扎根中国乡村。它不仅是德治传统的延续,更是乡村振兴的战略资源。这支队伍的意义,在于将分散的个体智慧转化为集体动能,将文化认同升华为发展共识。未来的乡贤文化建设,需在制度完善、代际更替、技术赋能等方面持续探索,让这一古老的文化基因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更强的生命力。正如《宿迁乡愁记》中所载:“乡贤如星火,聚可燎原,散可照亮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