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族概况与分布
侗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约296万(2020年数据),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带,其中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最大聚居地。侗族自称“Gaeml”(甘),其名称源于古代行政单位“峒”,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侗族。
2. 历史起源与迁徙
侗族起源于秦汉时期的“百越”支系“骆越”,后从广西梧州一带逐渐迁徙至贵州、湖南等地,并与汉族移民融合。历史上的屯军和移民(如江西汉族)对侗族文化形成有重要影响。
3. 语言与文字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分南北两种方言,语法灵活且声调丰富(多达9个声调)。传统上无本民族文字,1958年创制了拉丁字母侗文,但日常多使用汉语汉字。
4. 传统建筑艺术
侗族以木构建筑闻名,核心代表为鼓楼和风雨桥:
5. 节日与习俗
侗族节日丰富,既有春节、清明等汉族节日,也有独特传统:
6. 艺术与文化
7. 饮食特色
以稻米为主食,喜酸辣风味,特色食物包括腌鱼、酸肉、油茶及糯米酒。米酒用糯米或玉米酿造,口感甜润但后劲足。
8. 社会组织与信仰
侗族文化以鼓楼、大歌、风雨桥为三大国宝,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其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通过非遗保护(如侗族大歌数字化)和旅游开发(如肇兴侗寨)焕发新生。如需更详细资料,可参考相关民族志或实地探访侗族聚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