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今天,山东卫视《齐鲁文化大会》以综艺形态掀起文化传播新风潮,而山东省齐鲁文化促进会则以组织化力量构建传承网络。这两大载体——前者通过大众媒介实现文化破圈,后者依托系统化运作夯实根基——共同构成了新时代齐鲁文化传承的立体图景。截至2025年,节目累计播放量突破5000万次,促进会会员规模达万人,二者的协同效应正重塑着齐鲁文化的当代叙事体系。
文化综艺的创新表达
《齐鲁文化大会》以"杏坛论道"为核心设计理念,将传统书院讲学场景转化为竞技舞台。节目首创"这厢有礼了""三人行""齐妙的鲁行"等环节,通过文物解谜、诗词飞花令、非遗技艺还原等形式,让观众在娱乐中完成文化认知迭代。如第七期对黄河入海口"鸳鸯锅"奇观的数字化重现,便融合了地理知识与生态哲学。
制作团队采用"72贤士"选拔机制,覆盖教师、飞行员、非遗传承人等多元群体。山航女机长在第二期节目中用航空术语诠释《考工记》,这种跨领域解读使典籍焕发新意。节目组统计显示,参赛者平均年龄32.6岁,年轻化阵容打破传统文化节目的刻板印象。
传播效果监测数据显示,节目衍生出古人高质量追星等16个微博热搜话题,单期弹幕互动量峰值达5.2万条。B站用户自制节目知识点图解视频累计播放量达870万,形成"观看-学习-创作"的传播闭环。
组织网络的系统建构
山东省齐鲁文化促进会通过"双轨制"架构推进文化传承。学术委员会由杨朝明等32位学者组成,负责理论体系构建;实践委员会则联动全省11个地市分会,开展"六进工程"(进校园、社区、企业等)。2023年换届后,新设数字文化专委会,开发"齐鲁文化大模型",实现典籍智能检索与场景化应用。
品牌活动矩阵包含年度文化峰会、季度文化大讲堂、月度主题展览。2025年齐文化宣传月启动的"AI宣传片计划",运用3D建模技术复原稷下学宫场景,使青少年在虚拟互动中理解"百家争鸣"内涵。促进会与高校共建的23个研学基地,年接待量突破10万人次。
组织效能通过"三级联动"机制放大。省级总会统筹资源,地市分会因地制宜开展项目,如淄博分会推动蹴鞠文化纳入中小学体育课程;县级工作站培育民间传承人,临沂剪纸艺人李芳通过工作站获得非遗产业化指导,年产值提升300%。
媒介与组织的协同共振
双方在内容生产端建立深度合作。节目中的"齐文化AI小课堂"模块,直接调用促进会研发的典籍数据库;促进会官网开设"大会精粹"专栏,对节目知识点进行体系化延伸。这种互补模式使单一文化事件转化为持续学习资源。
人才流动通道的打通更具战略意义。第四季节目冠军刘涛受聘为促进会"青年文化大使",其创作的《论语新解》短视频系列在抖音获赞超200万。促进会选拔的72位"文化推广大使"中,有15人参与节目录制,形成人才培育的良性循环。
数字化协同成效显著。双方共建的元宇宙文化馆,集成节目精彩片段、促进会学术成果、VR非遗工坊三大板块,上线半年访问量达120万次。2025年上线的"文化基因解码"工程,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文化IP的确权与开发。
未来发展的多维路径
在技术深度融合方面,建议开发"文化认知图谱",将典籍、文物、民俗等要素进行知识关联,用户可通过节目中的某个知识点延展至系统化学习路径。促进会正在研发的AR家谱项目,让个体家族史与地域文化产生连接。
传播矩阵需向垂直领域深耕。针对Z世代群体,可打造"文化闯关"小程序,融入山东方言挑战、非遗手作积分等玩法;面向国际传播,建议开发多语种文化慕课,借助孔子学院网络扩大影响。
机制创新层面,可建立"文化创新实验室",汇聚节目制作人、促进会专家、科技企业代表,孵化跨界项目。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将"儒风素语"融入地铁空间的实践,已证明场景化传播的可行性。
齐鲁文化的当代传承,正通过《齐鲁文化大会》的创造性转化与促进会的创新性发展,构建起"大众传播-系统传承-科技赋能"的三维模型。这种模式不仅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更探索出文化资源转化为精神力量与社会效益的有效路径。未来,随着数字孪生、生成式AI等技术的深化应用,齐鲁文化有望在守护文化根脉与拥抱现代文明之间,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传承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