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以汉字为切入点探究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而“同根同梦”组委会则是一个以凝聚全球华人、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的重要平台。二者的结合体现了学术理论与文化实践的深度融合,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汉字文化学的学科内涵
1. 学科定位与核心研究领域
汉字文化学以汉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形体、音读、意义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如何九盈在《汉字文化学(第2版)》中指出,汉字不仅是符号系统,更是“中国文化的根底之学”,需从本体论(如形体的文化功能)、关系论(如汉字与汉语、精英文化的关系)等多维度展开研究。王玉鼎的《汉字文化学》则通过分析汉字结构(如六书造字法)与思维模式(整体性、辩证性思维)、历史进程(石器时代到农业时代)的关联,揭示汉字承载的文化基因。
2. 生僻字的文化象征意义
近年“龘”“朤”等生僻字的流行,反映了汉字文化学的现实影响。例如“龘”源自《玉篇》,虽未进入通用字体系,但其作为龙文化的象征,被赋予新时代的繁荣寓意,成为2024年春晚主题词,体现了汉字的文化再生能力。学者黄德宽认为,此类现象虽难以普及,但通过文创开发可激活传统典籍的现代价值。
二、“同根同梦”组委会的文化实践
1. 活动定位与全球影响力
该组委会通过全球华人春晚、经济峰会等活动,搭建海内外华人的交流桥梁。例如2025年春晚以“砥砺奋进 再续华章”为主题,邀请政商领袖、文化团体(如中华唐密文化代表团)参与,展示曼荼罗书画等融合汉字元素的艺术作品,强化文化认同。其活动常选址等国家级场馆,并通过联合国等多边平台传播,凸显文化外交功能。
2. 汉字文化符号的运用
组委会在活动中注重汉字文化的具象表达。例如,2024年甲辰龙年文化展通过甲骨文“龙”字、《龙藏寺碑》拓片等展品,结合“龙行龘龘”等主题词,引导观众感知汉字的形义之美与历史连续性。赠送《天下同心 世界和平》曼荼罗画作,以汉字“同心”为核心意象,象征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
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路径
1. 学术成果的文化转化
汉字文化学的研究成果为文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例如,王玉鼎对汉字与思维模式的分类(如形象性、模糊性思维)可解释书法、对联等艺术形式的文化逻辑,而组委会通过书法展示、谜语互动等环节,将理论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体验。
2. 国际化传播中的汉字叙事
组委会联合国际汉学家、翻译家,推动汉字文化的海外传播。如2024年“世界汉学家看中国”活动邀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冰岛文版译者等,通过探访福建等地,深化汉字与地域文化(如闽南文化)的关联叙事。这与联合国中文日“遇鉴汉字,和合共生”的主题相呼应,彰显汉字作为文明互鉴载体的价值。
四、社会意义与未来展望
汉字文化学与“同根同梦”组委会的联动,不仅强化了文化自信,还通过“汉字+”模式(如文创、数字媒体)拓展了传播边界。例如,生僻字热潮推动的IP开发,以及曼荼罗书画的全球巡展,均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活力。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汉字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领域的应用,构建更具交互性的文化传播生态。
综上,汉字文化学为“同根同梦”组委会的文化实践提供了学理支撑,而后者通过全球化活动将汉字转化为凝聚华人的精神符号,二者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