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三江的吊脚楼间,一位身着靛蓝侗布的老者正俯身指导绣娘穿针引线,他的手指抚过侗族大歌的工尺谱,目光掠过鼓楼飞檐上的彩绘——这是侗族文化传承人韦必其的日常写照。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所守护的不仅是侗族刺绣的精妙针法,更是承载着千年文明的"侗族三宝":鼓楼、侗族大歌与风雨桥。这些文化符号如同三江流域的支流,在现代化浪潮中激荡出守护与创新的永恒命题。
二、鼓楼:族群记忆的立体史诗
鼓楼作为侗族村寨的精神图腾,其榫卯结构的建筑智慧在韦必其的讲述中焕发新生。他常引用三宝侗寨的案例:始建于清代的车寨鼓楼,檐角悬挂的牛腿悬鱼雕刻着迁徙史诗,顶层存放的款约石碑铭刻着"侗款"制度精髓。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建筑技艺,在韦必其团队推动下已形成标准化传承体系,他们通过3D建模技术对28种鼓楼形制进行数字化建档,使得营建技艺的传承精度提升40%。
在文化功能层面,鼓楼不仅是《行歌坐月》的歌舞场域,更是现代侗寨的治理中枢。韦必其借鉴"寨老制"传统,在鼓楼创设"款约调解庭",将67项传统规约转化为21条现代村规,成功化解了旅游开发中的23起土地纠纷。这种传统空间的功能转化,印证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榕教授的观点:"鼓楼的当代价值在于重构了物理空间与文化权力的共生关系。
三、侗族大歌:声纹密码的现代表达
面对侗族大歌传承断层危机,韦必其开创了"四维传承法"。在音律维度,他联合中央音乐学院建立首个侗族大歌声纹数据库,对12个支系的368首曲目进行频谱分析,发现其多声部结构暗合黄金分割比例。在传习方式上,他将传统"歌班制"改造为"跨代际传习小组",让95后主唱杨想妮这样的新生代与八旬歌师组成搭档,在《五月蝉歌》的演绎中实现代际对话。
这种创新并未削弱文化本真性。正如民族音乐学者田青所言:"韦必其团队的实践证明,非遗的活态传承需要完成从博物馆式保存到创造性转化的跃迁。"他们为手游《原神》创作的侗语主题曲,让侗族大歌的转音技巧与电子音乐产生化学反应,上线首月点击量突破2.3亿次,吸引上万青少年主动学习侗语拼音文字。
四、风雨桥:文化基因的跨界融合
在程阳风雨桥的修复工程中,韦必其团队展现出传统匠作与现代科技的完美交融。他们运用应力感应器监测廊桥承重结构,通过侗族"丈杆法"与BIM技术的结合,将修复误差控制在3毫米以内。这种"科技赋能传统"的理念,使百年古桥的抗震等级从5级提升至7级。
更具突破性的是文化符号的产业化探索。韦必其主持设计的"风雨桥茶室"系列文创,将桥亭造型解构为模块化家具,在米兰设计周斩获金奖。侗锦技艺与碳纤维材料的结合,创造出可承重300公斤的编织长凳,这项专利技术带动三江地区建立12个非遗工坊,使562名绣娘年均增收1.2万元。
五、文明传续的破界之道
韦必其四十载的坚守揭示出民族文化传承的三重辩证法:在空间维度上,鼓楼从神圣空间向治理空间的转化证明了传统文化的适应性;在时间维度上,侗族大歌的数字化保存与潮流化演绎破解了代际传承难题;在物质维度上,风雨桥的科技再造展现了传统工艺的现代生命力。这些实践呼应着社会学家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印证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发展规律。
未来的传承之路仍需突破两大瓶颈:其一是建立"非遗基因库",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文化元素的产权化保护;其二是构建"传承人培养生态圈",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在职业院校开设非遗技术创新专业。正如文化人类学家王红在《侗族古歌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中所言:"只有当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生活的解决方案时,才能真正获得永续传承的生命力"。韦必其们的探索,正在为全球少数族裔文化传承书写着东方智慧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