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的青山绿水间,徽文化研学基地1号营地如同一颗镶嵌在棠樾牌坊群与鲍家花园之间的明珠,承载着明清古韵与现代教育的双重使命。作为2017年入选的第二批安徽省研学旅行基地,这里不仅是国家级5A景区的核心区域,更被《安徽省研学旅行基地建设与服务规范》认证为徽文化传承的活态课堂。从新安江畔的徽商起源到白墙黛瓦间的非遗密码,基地通过"建筑可阅读、技艺可体验、文化可触摸"的实践模式,构建起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教育桥梁。
二、多维资源构建研学矩阵
基地依托徽州古城、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三大核心资源,形成"一核两翼"的空间格局。徽州府衙的明镜高悬大堂与许国石坊的八角形制,成为研究徽派建筑的立体教材;陶行知纪念馆与竹山书院串联起徽州"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教育传统。在占地6700亩的鲍家花园内,明清盆景艺术与徽商园林美学相得益彰,研学团队可在此开展植物学考察与园林设计实践。
硬件设施方面,营地改造原有度假村建筑,建成可容纳千人的标准化宿舍群。八人间高低床配置独立卫浴,公共淋浴房实现24小时热水供应;占地2000平方米的研学广场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可开展开营仪式、集体课程等大型活动。餐饮区采用徽州传统合院布局,在品尝臭鳜鱼、毛豆腐等特色美食的学生可在开放式厨房参与徽菜制作劳动实践。
三、非遗传承活化文化基因
基地构建了"四位一体"的非遗课程体系:在歙砚工坊,学生亲手打磨砚台,感受"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材质特性;徽墨描金课程中,非遗传承人示范"轻胶十万杵"的古法制墨工艺,让《墨谱》中的记载化为指尖的真实触感。剪纸大师吴笑梅的工作室内,红纸翻飞间诞生出徽州窗棂纹样,这种将建筑元素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教学设计,使传统文化获得现代表达。
更具创新性的是"时空对话"课程模块。在斗山街古民居,学生通过AR技术复原徽商鼎盛时期的市井场景,在虚拟与现实交融中理解"贾而好儒"的商业;渔梁坝水利工程研学则融合物理学原理,引导学生计算水闸开合角度与水流速的关系,实现跨学科知识整合。2024年数据显示,此类沉浸式课程使学员的知识留存率提升至传统教学的2.3倍。
四、教育创新培育文化自信
基地独创的"三阶九步"教学法,将单日研学深化为持续数月的文化探究。前置课程通过《徽州文化密码》动画短片激发兴趣,现场实践阶段设置"建筑侦探""非遗传承人"等角色任务,后期则鼓励学生创作研学手账参与全省评比。这种"输入-转化-输出"的闭环设计,使香港中华共建协会的研学团队在2025年春学季创作出278件徽文化主题作品,其中12件入选安徽博物院青少年文创展。
在文化传播层面,基地与同济大学合作开发双语研学手册,接待过来自德、法、韩等国的国际学生。德国留学生安娜在日志中写道:"当我用歙砚研墨书写《道德经》时,突然理解了道家'道法自然'与徽派建筑天人合一的内在联系。"这种文化共鸣使基地成为外交部"感知中国"项目的重要站点。
五、产教融合驱动乡村振兴
研学经济为周边村落注入新活力。呈坎镇的民宿入住率因研学团队增至82%,灵山村开发出"徽州百工"体验工坊,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2万元。基地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将竹雕、锡格茶等非遗技艺转化为特色商品,2024年带动周边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800万元。这种"文化变现"模式被省文旅厅作为"徽州经验"在全省推广。
在数字化升级方面,"智慧研学"系统实现课程预约、安全监控、效果评估的全流程管理。VR技术复原的徽州古城数字孪生体,让疫情时期的"云研学"参与者突破地理限制,2024年线上课程覆盖全国27个省份。未来规划中的元宇宙研学空间,将实现全球学子在虚拟场景中的文化互动。
迈向文化传承的新范式
徽文化研学基地1号营地的实践表明,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需要教育场域的重构、科技手段的赋能和产业生态的培育。其创新价值不仅在于保存了200余项徽州技艺,更创造了"研学+"的融合发展模式——当青石板路上的车辙印与VR眼镜中的数字轨迹重叠,传统文化正以全新的形态滋养着当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建议未来加强长三角研学网络构建,开发跨境文化对比课程,让徽文化在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