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山市徽州区的文旅版图上,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变革正悄然展开。2025年4月9日,徽州浪漫红文旅集团携非遗巡游队伍亮相曼谷唐人街,花灯与龙舞交映间,徽剧唱腔与泰国传统鼓乐碰撞出文化共鸣。与此黄山市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管委会刚刚完成历时两年的巡察整改工作,其修订的《干部学习培训管理制度》正推动着管理效能的全面提升。两大文旅主体以差异化路径构建着徽州文化的全球叙事,形成“引导+企业驱动”的双轮发展格局。
国际化布局与品牌推广
徽州浪漫红文旅集团2025年的国际化战略呈现出系统化特征。在泰国曼谷举办的“中泰文旅嘉年华”启动仪式上,集团创新推出“水”主题文旅IP,将徽州传统泼水民俗与泰国宋干节元素融合,计划打造涵盖泼水巡游、电音泼水、跨境市集等12项体验的系列活动。这种文化解码与重构能力,体现在其开发的“徽州文化探秘”“新安山水养生”等5条跨境主题线路中,每条线路均配备双语文化解说员与AR导览系统。
品牌传播矩阵的构建同样值得关注。集团采用“1+2+5”联合营销模式,联动黄山市徽剧院、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等机构,形成“线下展演+线上直播+社交媒体裂变”的全域传播网络。在曼谷推介会期间,徽剧《贵妃醉酒》片段通过TikTok平台实现单日播放量破百万,带动“HuizhouCulture”话题登上泰国区热搜榜。这种文化输出的精准度,源自集团建立的“数字画像”系统——通过对东南亚游客消费偏好的大数据分析,定制化开发徽州竹雕体验工坊、徽墨酥制作等18项非遗互动项目。
人才储备与组织优化
人才战略成为徽州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浪漫红文旅集团2025年初启动的公开招聘,首次设立“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师”“跨境文旅产品经理”等新兴岗位,要求应聘者兼具徽文化知识储备与国际视野。其面试环节引入情景模拟考核,例如要求考生在30分钟内设计徽州古村落的沉浸式体验方案,这种选拔机制与黄山学院联合开发的“文旅创新力评估模型”直接相关。
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管委会的组织变革更具系统性。在巡察整改中建立的“双循环”培训体系,将常规学习与专项提升相结合:每周四的“徽州文脉讲堂”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每季度的“长三角文旅管理研修班”则聚焦数字化景区建设等前沿课题。这种人才培养的立体化布局,使得管委会专业技术人才占比从整改前的27%提升至41%,其中3人入选安徽省文旅厅专家库。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保护领域,两大主体展现出差异化创新。管委会借鉴黄山风景区“景点轮休制”,在西溪南古村落试点“枫杨林湿地呼吸计划”,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对游客密度、植被覆盖度等7项指标进行动态管控。数据显示,该措施实施后湿地生态恢复速度提升40%,为古村落接待量设定提供科学依据。
浪漫红文旅集团则探索出“生态价值转化”新模式。其开发的“新安江碳积分”系统,将游客的低碳行为(如选择电子门票、参与垃圾清理)转化为可兑换的文旅消费券,该项目试运行三个月即减少塑料垃圾产生量1.2吨。在农业板块,集团旗下的大灵山旅游度假区建立“茶树银行”,游客认养的茶树既可作为碳汇资产,又能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收益分成。
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
数字化正在重塑徽州文化的传承方式。管委会建设的“非遗基因库”已完成徽州三雕、徽剧等12个非遗项目的数字化采集,其中歙砚制作技艺的3D建模精度达到0.01毫米。浪漫红文旅集团开发的“AR寻宝”游戏,将虚拟徽派建筑构件隐藏在呈坎古村实地场景中,玩家收集完成后可解锁徽商故事短片,这种“游戏化学习”使青少年游客停留时间延长2.3小时。
在业态创新方面,“徽州夜宴”实景演艺项目融合全息投影与沉浸式剧场技术,观众跟随剧情移动时,脚下的智能地砖能同步反馈不同场景的震动频率。该项目运营首月即实现场均上座率91%,带动周边民宿房价提升25%。这种文化体验的升维,标志着徽州文旅从观光型向深度参与型的范式转变。
站在中泰建交50周年的历史节点,徽州文旅主体正在书写文化对话的新范式。从管委会的智慧化管理到企业的创新性转化,从生态保护的科技赋能到文化传承的数字重生,这套“徽州方案”的价值不仅在于经济效益的提升,更在于为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跨境文旅合作中的文化折扣现象,或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文旅资产确权模式,这些方向或将开启徽州文化全球传播的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