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家沉浸式陶瓷文化主题酒店,蒲泉瓷悦艺术酒店以淄博千年制瓷文化为根基,将陶瓷艺术融入建筑肌理。其门厅顶棚悬挂的30个鱼文化鱼盘,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一君手绘创作,以“年年有余”的意象串联起陶瓷与民俗的深层关联。而大堂内的聊斋文化墙则以85个陶瓷盘为载体,通过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阎先公的手绘,将《聊斋志异》的奇幻叙事凝固于土火交融的艺术形态,形成独特的空间叙事语言。
酒店客房设计开创性地以朝代更迭为脉络,3至8层分别对应唐、宋、元、明、清及近现代陶瓷美学。唐代客房的浑厚釉色、宋代青瓷的简约线条、元代青花的繁复纹饰,均通过陶瓷灯具、器皿等细节精准复刻历史风貌。特别设计的陶瓷花瓶门牌号,将功能性物件转化为微型艺术装置,使住客在寻路过程中自然完成对陶瓷史的时空漫游。这种建筑空间与陶瓷文化的共生关系,正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榕教授所言:“当代文化主题酒店不应止步于符号拼贴,而需构建完整的意义系统。”蒲泉瓷悦的实践恰好印证了这一理论。
非遗传承的活态课堂
作为国家级非遗“淄博陶瓷烧制技艺”唯一传承保护单位的下属项目,酒店内设的非遗传承所打破了传统展示边界。十二生肖兽首制作现场常年开放,国家级工艺师以“手传心授”方式再现古老的泥条盘筑技艺,参观者甚至可参与拉坯环节。这种体验式传承模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的“社区参与”原则高度契合,使非遗保护从静态保存转向动态传播。
酒店与淄博泰山瓷业合作建立的青少年研学基地,年均接待学生超万人次。通过“陶瓷历史认知—工艺流程观摩—创意制作实践”的三段式课程,将劳动教育与文化认同深度融合。2021年启动的“国际木火节回顾展”,集中展出12届活动中20余国陶艺家的500余件作品,形成跨文化对话的立体场域。这种“产学研展”四位一体的运营模式,被《中国旅游报》评价为“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
味觉与视觉的双重盛宴
“美食美器不分家”的理念在18个主题包间中得到极致演绎。每个包间以不同窑口风格为设计蓝本,如钧窑包间的窑变釉色墙面与定窑包间的刻花屏风,形成视觉化的味觉引导系统。特别设计的陶瓷主题宴中,博山炸肉盛于鲁青瓷莲花尊仿制品,红烧肉搭配柴窑烧制的粗陶器皿,通过器型与菜品的形色呼应,构建起食物美学的完整符号体系。
餐饮总监朱文介绍,后厨团队与陶艺师保持季度性创作交流,例如春季推出的“雨点釉慕斯”,将淄博特有的陶瓷釉面肌理转化为甜品造型语言。这种跨界创新使酒店连续三年蝉联“齐鲁文化主题餐饮示范单位”。中国烹饪协会专家委员赵建民指出:“蒲泉瓷悦的实践重新定义了‘地方特色’——它不再是简单的地域食材堆砌,而是文化基因的当代转译。”
文化生态的多元建构
酒店的多功能厅突破传统宴会空间局限,既可举办国际陶艺研讨会,也能开展柴烧工作坊。2024年“陶瓷+科技”主题活动中,3D打印陶泥设备与智能窑温控制系统在此首秀,吸引德国茨维考陶瓷学院等机构参与。这种“传统工艺—现代技术—学术研究”的碰撞模式,为非遗创新提供了实验场域。
周边生态建设同样体现系统思维。与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形成联动,住客可沿老铁路专线体验陶艺观光小火车,在昔日的淄博瓷厂厂房中参与沉浸式戏剧《画皮》。这种“酒店+园区”的协同发展,构建起覆盖食宿、观赏、体验、购物的完整产业链,验证了世界旅游组织提出的“文化集群效应”理论。
文旅融合的当代样本
蒲泉瓷悦艺术酒店的创新实践,本质上是在回答“传统文化如何实现现代转译”的时代命题。其成功源于三个维度:在空间维度上,构建陶瓷文化的立体叙事场;在时间维度上,贯通历史传承与当代创新;在体验维度上,实现专业化与大众化的平衡。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数字技术赋能,如虚拟窑炉体验、A物活化等项目,让千年陶瓷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正如文旅部非遗司司长所言:“这类项目为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供了可复制的实施路径,其经验值得在全行业推广。”